第四节 现代通俗名曲欣赏
通俗音乐是指比古典音乐细致、深刻、严谨、高雅程度要差一些,而比流行音乐更严谨、规范的音乐。
一、约纳森《杜鹃圆舞曲》*
约纳森是瑞典作曲家,《杜鹃圆舞曲》是其代表作。
乐曲采用三拍子舞曲写成。第一主题出现模仿杜鹃叫声,使乐曲显得轻松活泼,接下来第二主题旋律连贯而流畅,具有歌唱性特点,展现出一个欢快热闹的舞蹈场面。最后乐曲再现第一主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二、格什文《蓝色狂想曲》*
格什文美国著名作曲家,成名之作为1919年创作的歌舞音乐中的通俗歌曲《斯瓦尼》。《蓝色狂想曲》是1924年应美国著名爵士乐指挥保罗·怀特曼之约而作。管弦乐曲采用钢琴与管弦乐队合奏形式,故又称“钢琴与乐队”。首场演出时,作品以独特的风格使听众大为兴奋,成为美国音乐界轰动一时的新闻。
乐曲一开始由单簧管从最低音区吹出低沉的颤音,然后突然向上滑奏,冲出两个八度,直至高音区。随后各式各样的主题争先恐后涌出,显得十分热闹。然后出现节奏性很强的主题,既幽默又有几分忧愁。作品的后半段,由小提琴奏出柔和而伤感的主题旋律。最后重复前面出现过的主题后,圆满结束。
三、哈恰图良《马刀舞》*
哈恰图良原苏联作曲家,创作具有亚美尼亚民族音乐的特点,还受法国印象主义的影响。
《马刀舞》作于1942年,为管弦乐曲。选自芭蕾舞剧《加雅涅》(剧情略)。
乐曲采用三部曲式写成。开始以定音鼓、军鼓以及弦乐器等奏出速度极快的强烈节奏。然后出现节奏强烈、旋律迅疾奔放的主题。在主题变化反复后,出现具有对比性的中间部,具有舞蹈性特点。第三部分再现主题,结尾音乐显得轻巧,采用五声音阶式的上行音调结束。
第九章 西方古典音乐欣赏
第一节 西方古典音乐概况
西方古典音乐有着灿烂辉煌的历史。奴隶社会中,古希腊、古罗马的音乐文化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中世纪,宗教音乐占有统治地位;其特点是以歌唱为主的多声部音乐形式;11世纪世俗音乐和民间音乐发展起来;文艺复兴时期,器乐逐渐取得重要地位;经历16、17世纪,器乐的发展为18世纪的古典音乐打下基础。
一、古典音乐的划分
18世纪是古典音乐的分界线。18世纪以后,进入古典音乐时期,音乐史步入一个辉煌的时代。
二、古典音乐的流派
1. 巴洛克音乐时代
这是古典音乐的第一个流派。“巴洛克”原意是不圆的珍珠,最先用在建筑上。巴洛克形式是以动的音乐来对抗以前静的音乐。代表作曲家是巴赫和亨德尔,巴赫被称为“音乐之父”。最初典型的音乐风格是歌剧,其次是器乐曲。巴洛克音乐最忌呆板和不动感情,因此演奏家们常常即兴装饰他们的乐句,使音乐更立体、更多彩、更辉煌。
2. 古典乐派时代
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古典乐派时代,奥地利的海顿、莫扎特和德国的贝多芬是代表人物。这个时期的音乐形式基本上是器乐,声乐退居其次。奏鸣曲、弦乐四重奏、协奏曲和交响乐等多乐章体裁和快板乐章奏鸣曲形式在这一时期确立。海顿创作了上百部作品,被称为“交响乐之父”;莫扎特的曲子富有天分,人们称他为“音乐神童”;贝多芬以革命中的英雄为作品的主人公,他被称为革命的古典作曲家。
古典乐派的作品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在感情表达上趋于理性精神,比较克制、沉着,而不是狂热的倾诉。
3. 浪漫主义乐派
19世纪20年代进入浪漫主义乐派时代,杰出的作曲家有德国的舒曼、门德尔松、韦伯、波兰的萧邦、奥地利的舒伯特、法国的伯辽兹。浪漫主义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情感至上,重主观、个性、民族性、强调抒情,它以感情的激流,冲跨了古典主义的理性王国,感情统御了一切。
4. 民族乐派时代
民族乐派是浪漫主义的重要分支,它出现于19世纪下半叶。代表有奥地利的约翰·斯特劳斯、捷克的德沃夏克、德国的勃拉姆斯、俄国 的格林卡。其特点是运用本民族的主题和民间的音乐遗产,作品有浓厚的民族味道。
5. 印象主义乐派时代
印象主义乐派萌生于19世纪的法国巴黎,创始者是法国的德彪西。印象主义源于法国画家莫奈的《印象·日出》。
印象主义的主要特点是注意音响、音色,表现反映难于捉摸的东西,喜欢暗示和隐喻,造成一种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难以分辨的色调变化效果。
第二节 西方音乐作品欣赏
一、器乐作品的体裁形式
1. 小夜曲
“小夜曲”英文词义是“傍晚的音乐”。它既是声乐体裁,又是器乐体裁。声乐小夜曲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其形式多于傍晚在恋人窗下演唱,因而得名。器乐小夜曲是指18世纪流行的一种组曲器乐套曲,其形式采用管弦乐合奏,弦乐合奏或管乐合奏。
2. 回旋曲
器乐体裁的一种。回旋曲是指以一个基本主题为中心,以两个以上的插部与主题交替出现而形成的器乐曲。
3. 圆舞曲
起源于18世纪下半叶奥地利北部的一种三拍子民间舞曲。19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城市,继而流行全世界。
4. 序曲
原指歌剧、清唱剧等大型作品的开场音乐。17、18世纪的歌剧序曲分“法国式序曲”和“意大利序曲”,前者采用慢板、快板、慢板的图式,后者采用采用快板、慢板、快板图式,后世交响乐就由此演变而来。
5. 协奏曲
是指由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器乐套曲。
6. 变奏曲
以一个主题为蓝本、运用变奏手法多次发展主题,使主题得到多方面的表现的一种乐曲。
7. 奏鸣曲
16、17世纪泛指各种器乐曲,18世纪后半叶起,指由一种或两种独奏曲演奏,由3个或4个乐章组成的器乐套曲,如:钢琴奏鸣曲、小提琴奏鸣曲等。
8. 交响曲
指管弦乐队演奏的大型(奏鸣曲型)套曲。起源于意大利歌剧序曲。
9. 组曲
指由若干乐曲或乐章组成的套曲,套曲中的各曲相对独立,结合较自由。
二、名曲赏析
重点赏析以下作品:
贝多芬《献给爱丽丝》*、《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九交响曲(合唱)第四乐章》*
《献给爱丽丝》 贝多芬,德国杰出的音乐家,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许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追求正义和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压迫的思想。他用音乐号召人们为人类的自由和幸福而斗争。
《献给爱丽丝》是他创作的一首钢琴作品,作于1810年4月27日,传说为他的学生特雷泽·马尔法而作。作品结构严谨,感情非常真挚和温柔亲切,是一首动人的音乐小品。
乐曲采用a小调,曲式为回旋曲式。主题旋律非常明快清新,表现出童稚和天真的情趣。这首乐曲似乎有种对话的意味,听起来使人感到清新而温柔,流畅而开朗。
舒伯特《军队进行曲》*、《小夜曲》*
约翰·斯特劳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约翰·斯特劳斯,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圆舞曲之王”。其音乐保存了奥地利民间音乐的朝气、魅力和芳音,同时又兼备维也纳城市音乐的强烈感情。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作于1867年,按照维也纳圆舞曲形式写成,有序奏、5首小圆舞曲和结尾部分。开始的序奏分为两大段落,首先小提琴的颤音造成“水波荡漾”的背景;接着,圆号奏出全曲的主要音调。柔和的旋律,仿佛多瑙河从沉睡中苏醒。序奏的第二段落,乐曲的速度变快,使人振奋,象征新的一天开始。在一段具有冥想气质的引子后,依次出现5首小圆舞曲。结束部有两种形式。一种合唱结尾较短;一种管弦乐,结尾较长,规模较大,它再现了圆舞曲和某些主题部分,最后,乐曲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 。
比才《卡门序曲》*
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新世界”又名“自新大陆交响曲”)
欣赏时注意:1.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简介;2. 把握作品的构成“作品分析”;3. 尽量结合作品的曲式、旋律以及乐器的表现来欣赏、体会作品。
关于本期课程内容学习的要求:
一、凡复习提要中列出的重要作品,各教学班点原则上都要组织学生欣赏。在欣赏的基础上,辅导老师应结合作品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分析、体会。
二、注意理清有关中外音乐史的线索,掌握重要的人物、事件和作品等。
三、注意弄清与欣赏有关的音乐基础知识,如不同乐器的表现力,器乐作品的体裁形式、曲式、调式等。有的还需要把上个学期学过的乐理知识结合起来。
四、无论欣赏分析中国还是外国的音乐作品,都应注意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作品要表现的思想,作品的结构,并且结合有关的音乐知识来理解分析。
附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
声乐艺术:是以人声为乐器的一门音乐艺术。
美声唱法:18世纪流行的一种歌唱方法,其目的在造就美妙的歌声
山歌:是指劳动号子以外的各种山野歌曲,是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劳作、休息时即兴抒发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抒情民歌。民歌
号子: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创作演唱的,并直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民歌体裁。它是一种与劳动节奏紧密配合,直接伴随劳动而歌唱的民歌。
小调:又称小曲,是指在城镇中流行的民间歌曲。曲调优美流利、结构整齐,具有曲折、细致的表现特色,手法多样,往往是经过民间艺人加工提炼而成。
颂歌:一切为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领袖、歌颂革命英雄和民族英雄、歌颂大地河山、歌颂崇敬的对象和心爱的事物的歌曲,都称为颂歌。
叙事歌曲:是叙述故事的歌曲,其歌词具有史诗、叙事诗或故事诗的性质,有时歌词本身就是一首史诗、叙事诗或故事诗。
表演歌曲:是把表演和歌唱结合在一起的演唱形式。
诙谐歌曲:是用风趣的笔触逗人笑乐的歌曲。通过这种手段既可褒贬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又可表现劳动人民机智、幽默的性格和乐观主义精神。
讽刺歌曲:是用风趣的笔触逗人笑乐的歌曲。通过这种手段既可褒贬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又可表现劳动人民机智、幽默的性格和乐观主义精神。
摇篮曲:也叫催眠曲。原指母亲在摇篮旁为使婴儿安静入睡而唱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
小夜曲:是指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的一种爱情歌曲,流行于意大利、西班牙等国。通常是年轻人在黄昏和夜晚徘徊于恋人窗前演唱的情歌。
华尔兹:来源于德国民间舞蹈。它与宫廷舞蹈风格完全不同,舞曲属慢三拍或快三拍形式,节拍强弱分明,突出第一拍的重音,节奏清晰,表现出外露热情的情绪。
波尔卡:来源于波西米亚民间舞蹈。1840年左右,来源于波西米亚的波尔卡以较快的速度在城市流行。它与华尔兹不一样,多用较快的二拍子形式,节奏明快,富有跳跃感。
探戈舞:来源于阿根廷民间舞蹈。1900年左右,起源于阿根廷民间音乐舞蹈形式的探戈舞开始传入欧洲,虽遭到一些贵族的敌视,但未能阻止探戈舞的普及和发展,相反起了迅速推广的作用。
布鲁斯;由美国黑人创造,流行于19世纪初的美国社会的流行音乐。“布鲁斯”的意思是“哀怨、忧郁的”,采用一种慢4/4拍节奏,歌词多半是伤感、哀愁的内容。布鲁斯是声乐曲,主要在黑人社会流传,20世纪20年代进入美国白人社会,成为白人社会流行音乐的主流。
爵士音乐:起源于美国黑人,是流行音乐领域影响最大,占有重要地位的音乐形式。它是一种喧闹的,强调节奏的器乐曲,多采用即兴演奏。
摇滚乐:摇滚乐是由一位叫普雷斯利的歌星开创的,摇滚一词出自一首黑人歌曲。它是一种以黑人中流行的节奏与布鲁斯综合而成的音乐形式。这种演奏非常喧闹,节奏很重,而且带有挑衅性。
迪斯科:原意为唱片夜总会,它是一种具有强烈而单一节奏的跳舞音乐,没有强弱交替的重拍,具有一种轻快跳跃的感觉。迪斯科每分钟固定125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