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教师 蓝 鹰
“音乐基础理论”是电视中专“话剧与影视表演”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该课开设两个学期。所用教材为借用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音乐教程》,上学期学习了第一章至第五章的内容,主要是乐理。本学期学习剩下的内容,即第六章第九章。现将有关复习内容和要求说明如下。
各章节复习要点
第六章 声乐艺术欣赏
第一节 声乐的含义、主要特点及其分类
一、声乐艺术的概念及其特点
声乐艺术是以人声为乐器的一门音乐艺术。
声乐艺术的特点:第一,其发声的震源体是声带,而声带受气息冲击颤动,声带的振动受大脑和体力的支撑;第二,声乐艺术是音乐与诗词的完美结合;第三,它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形式。
二、声乐艺术的分类
通常根据音质、声区结构、音色、音域等几个方面的综合情况将人声分为七大类: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童声。其中女高音和男高音又可在分类。
第二节 声乐艺术的演唱方法
根据发声技巧、声音色彩、演唱风格、表演方式上的差异,目前国内通常将演唱方法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种。
一、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一词出自意大利语“beleanto”。这是18世纪流行于意大利的一种歌唱方法,其目的在于造就美妙的歌声。
美声唱法有三项要求:1. 具有自然优美的声音,在整个歌唱音域范围内使声音保持均匀;2. 经过严格的训练,达到对极为华丽的音乐作品能够唱得毫不吃力;3. 充分掌握美声歌唱的风格,而这是不能教出来的,只能在欣赏意大利歌唱家的歌唱中去体会。
美声唱法注重发声的科学性,讲究声音的本质美,追求声音的光彩、力度、发声的通畅等。
二、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是“民族民间唱法”和“中西结合唱法”的统称,也称为“中国唱法”。
民族唱法的特点是注重声音的民族特性。嗓音中具有符合民族审美习惯的质朴感和亲切感,音色真实、明亮靠前;对语言十分讲究,强调风格、韵味,并以其为歌唱观念的核心;讲究“声、情、字、味、表”的全面修养,注重“声情并茂”。
民族民间唱法又包括民歌唱法、传统戏曲、曲艺唱法两大类。
中西结合唱法是在传统的民歌唱法的基础上,借鉴和揉进美声唱法,“洋为中用”的大胆尝试。
三、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又称“流行唱法”。作为一种演唱风格,已形成一种客观存在。
通俗唱法的特点是:1. 无严格的技术规范;2. 把“自娱”作为表现的主要目的,强调其“倾诉性”和“宣泄性”,也就是以情感人和自我情感的流泄;3. 力求演唱的生活化、大众化和口语化。
第三节 不同体裁声乐作品的欣赏
声乐作品的体裁,根据历史形成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相似或近似的特征,大致分为:民歌、进行曲、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曲、表演唱、讽刺歌曲、诙谐歌曲、摇篮曲、小夜曲等。
一、民歌
民歌的表现手法洗练、质朴,艺术形象鲜明、生动,它真实而深刻地表现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愿望,反映着人民的历史和民族的特性。
1. 中国民歌
民歌即产生于劳动人民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人民生活有着深远影响的,经过口授心传的民间歌曲。
根据产生的社会条件、功用要求、音乐表现方法和典型的音乐特征性格,我国民歌的主要体裁可划分为号子、山歌和小调。
号子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创作演唱的,并直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民歌体裁。它是一种与劳动节奏紧密配合,直接伴随劳动而歌唱的民歌。
《澧水船夫号子》、《扁担歌》(《走绛州》)。
山歌是指劳动号子以外的各种山野歌曲,是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劳作、休息时即兴抒发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抒情民歌。
四川山歌《槐花几时开》*(加*的作品是应重点的作品。下同)、云南山歌《放马山歌》。
小调又称小曲,是指在城镇中流行的民间歌曲。曲调优美流利、结构整齐,具有曲折、细致的表现特色,手法多样,往往是经过民间艺人加工提炼而成。
小调大体可分为四大类:吟唱调、谣曲、时调、舞歌。
《绣荷包》、北方小调《对花》、江苏小调《无锡景》。
少数民族民歌。东蒙民歌《牧歌》*、哈萨克族民歌《美丽的姑娘》、回族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
2. 外国民歌
由于对民歌有不同的理解,一些个人创作的歌曲、音乐剧中的主题歌也被当作民歌。
印尼民歌《星星索》*、日本民歌《樱花》、美国民歌《老黑奴》、意大利民歌《桑塔·露琪亚》*、俄罗斯民歌《三套车》*。
二、进行曲与群众歌曲
1. 进行曲
这是一种富有战斗性与群众性的歌曲体裁。
其特点是:节奏铿锵、律动性强,旋律干净利落,感情威武雄壮,形象鲜明单纯,结构短小精悍;多采用2/4、4/4拍子,以齐唱、合唱为主;对于整齐步伐、统一思想、壮军威、鼓斗志等方面均能产生明显作用。
《义勇军进行曲》*(聂耳曲、田汉词)的欣赏。
2. 群众歌曲
这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歌曲体裁。
其特点在于:旋律流畅,形象单纯质朴、结构短小,易解性强,易唱易记;多采用2/4、4/4或3/4等单一性节拍,以齐唱为主,轮唱或简单的二部合唱次之。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曹星火词曲)的欣赏。
三、颂歌和抒情歌曲
1. 颂歌
一切为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领袖、歌颂革命英雄和民族英雄、歌颂大地河山、歌颂崇敬的对象和心爱的事物的歌曲,都称为颂歌。
根据内容、体裁、形式的不同,颂歌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种颂歌,曲调宽广、速度较慢,具有庄严宏伟的气魄;第二种颂歌带有进行曲风格,多采用二拍子和四拍子,曲调刚毅豪迈,气势雄壮宏伟;第三种颂歌具有抒情歌曲的特点,气息宽广且富于歌唱性,抒发对所歌颂的人物和事物的深情厚意。
《祖国颂》*(乔羽作词,刘炽作曲)、《北京颂歌》(洪源词,田光、傅晶曲)。
2. 抒情歌曲
抒情歌曲是通过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抒发其诗化的情怀。
抒情歌曲直接抒发人们内心的思想感情,表达人类各种各样的情感。旋律常以甜美柔和、幽静平稳、深情沉思以及轻快跳荡、愤慨悲痛等感情为基调,富有歌唱性。
《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赵元任曲)、《父老乡亲》(石顺义词、王锡仁曲)。
四、叙事歌曲和表演唱
1. 叙事歌曲
叙事歌曲是叙述故事的歌曲,其歌词具有史诗、叙事诗或故事诗的性质,有时歌词本身就是一首史诗、叙事诗或故事诗。
根据音乐的不同风格和形式,可将叙事歌曲分为两类:一是民歌风格的叙事诗;一是说唱风格或朗诵调性质的歌曲。
《苏武牧羊》、《魔王》(歌德词、舒伯特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