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腔一种带乐器伴奏的小调坐唱。主要流行于陕北的府谷县,神木县和晋西北、内蒙古西部等地。
清朝末期,打坐腔已在民间流行。农闲季节或喜庆节日,农民或手工业者自发集结在一起,唱--些民歌小调,藉以自娱和消愁,所唱内容多是反映农民现实生活的,也有一部分表述历史传说故事的。唱时不化妆,不表演,三五人不等围坐在一起清唱。伴奏乐器一般用笛子,扬琴、板胡、二胡、四胡等和打击乐器四块瓦,因地制宜,有什么乐器就用什么乐器,无严格规定。群众把这种演唱形式称作“打坐腔”、“打玩意儿”等。旧时,农民为了谋生存,就把“打坐腔”作为一种乞食工具,并带着它走衡穿巷,背井离乡“走口外”。由此,表演形式发生嬗变:一种是歌舞性质的表演唱,如《十对花》《打金钱》《五哥放羊》等;另一种是戏曲性质的表演说唱,如《走西口》《探病》《姑艘挑菜》等;还有一种是纯乐器演奏的牌子曲,如《碰梆子》、《并泉月》《巫山预》等,同时,民歌小调清唱式的“打坐腔”,也仍然与其并存、流行,且保持着民歌小调的形态特征,旋律优美,起伏跌宕,音域宽广,善用装饰音和滑音。虚字衬词运用丰富、自如,巧妙,唱词质朴、生动、活泼。演唱时发挥性强,具有一定的即兴创作特点。一般只用徼、羽、宫、商四个调式,以徼调式居多。其曲体多为一段体分节歌结构。演唱时根据内容需要,变化速度和板式,一般可分为散板(俗称“亮调”),慢板、流水板和快板(俗称“捏字板”)。演唱多段歌词时,从头至尾由慢(或散板起)渐快。唱至最末一句时突然煞住。然后放慢速度以示曲终。
耍丝弦流行在陕北榆林县城内的一种带乐器伴奏的小调坐唱,又名“耍乐器”、“榆林小曲”、“榆林清唱曲”。明末清初,江浙湖广---带的宫员携带其家眷,使女﹑歌伎和乐器,到陕北榆林做官,闲暇之际,令歌伎耍丝弦弹唱小曲。日久,小曲便在榆林城内渐渐传唱开来,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