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泛音的基本创作
我们也许知道,当我们在钢琴上按下一个琴键时,我们能够听到一个音,我们也许不知道的是,其实我们所听到的不只是一个音,而是基于很多音混合形成的复合音。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呢?还是以钢琴为例,我们都知道,声波的产生是由于物体振动并通过空气传播才形成的,所以它有两个前提条件,首先物体必须振动,二:必须有媒介也就是空气传播,真空下,我们是听不到任何声音的(这点我没亲自尝试过)。
那么钢琴的发声原理也是一样,一个琴键其实是一个成乙字型的棍,头顶是由一个像耳朵一样的突出物组成的,当琴键被按下时,那个突出物随即敲打琴弦,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它敲打的并非是一个金属弦,而是由三个并排在一起的密度弦,这三个弦通过被敲击产生自身的振动与彼此间声波的共振,并通过声波在钢琴内部的组织空间里形成直射、反射与衍射等不同活动取向,因而得以传播,而声波除了与琴弦自身的振动所产生的基音外,还有通过对其他物体产生的共振音,这个共振音就是我们俗称的“泛音”了。
其实泛音从音响学的角度而言,只有一种功效,那就是使其本身基音的音响程度达到丰满与立体。当然,这几年有很多有志之士,甚至是演奏家们不遗余力的对其进行包装、突出和装饰。但其本质的作用,我们不得不讲明,它只有在与基音搭配时,才会显得物得其所,纵使它只是一个绿叶而被旁人忽略。
那从哪种角度入手才能对泛音体系的描绘有一个清晰的,完整的诠释呢?它的创作技巧又是如何?这点才是本文的重点。
首先;要想创作一个比较成功的泛音音乐,我个人认为,应该必须明确一个重点,那就是如何突出泛音体系。
我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1. 突出泛音的音色,加重泛音的实际音量,使其掩盖过基音为主导音的本质。举个例子,当我们在弹吉他的时候,如果涉及到了泛音,它的音量肯定是比原先的旋律音量小很多,所以,很多情况,泛音只是作为一种尾音或者修饰音,藏在主要旋律里面,而我现在所要提倡的是,把所有的称之为主旋律或者是主动机的音都改为泛音,增加它在作品中的数量比例,以及突出位置。这样,这种作品才能够凸显出泛音的整体价值。
2. 摒弃基音体系,改成泛音体系。这是根据一个最不成功的案例才得以注释的。曾经,有一位作曲家,写过这样一部实验作品,他只演奏大提琴当中的最低空弦,但其演奏时,指法在除最低弦以外的其他弦内不停摆动,而作品的副标题是这样写的,请听众仔细聆听除大提琴根音以外的其他旋律。这部作品当年在作曲界中存有很大的争议,很多人都觉得这是哗众取宠,因为你所能听到的其实只有一个音,难道你想让所有的听众都去猜吗?我个人认为创新的路是值得被鼓励与提倡的,但实际的音响效果,我们还是必须要尊重的。所以,在此,特别拿出这点感慨与各位同僚进行互勉。即做泛音作品时,一定不要保留原有基音,甚至不能使基音与泛音并存在同一层面上,假如你真的无法避免,那么尝试着突出泛音(例如呼麦)或者是打破常规,割舍传统,也绝对不能够主次不分,混淆视听。
3. 在选择音色的问题上,我的首选是小提琴,因为小提琴所作的泛音的音色是高频的,发出尖细的声音,像拉锯一样,当然,还有一种乐器是值得提倡的,那就是独弦琴,它的本身就是按照泛音原理来构建的,因此在运用泛音音色上称之为首选,但此琴在市面上不是特别好找,所以还是建议用小提琴代替之。其次就是吉他或者钢琴的泛音作品,那种碎碎的带有点缀意识的声音,也是很巧妙的。再就是呼麦的演唱方法,它同独弦琴的运用是一样的,由于市面上找这类的表演艺术家不太好找,所以,您的作品恐怕就不太好操作了。只不过我还没见过用管乐来表现泛音的作品,我相信那会是一项更出力不讨好的工程,本身管乐表现泛音其困难程度是相当巨大的,然后您再创作出一个旷世惊作来,那其作品的价值要比它所带来的困难要小的多。
4. 谈到小提琴,我就不得不多说一点了,由于在小提琴上演奏泛音是鉴于两种技巧,即人工泛音与自然泛音,所以,还是建议各位作曲者要慎用人工泛音所形成的音符,因为,这会使您的演奏者带来不少的或者说不必要的麻烦,从而影响了作品的音响质量,所以特别要注意。
5. 关于曲风的问题,我们大可以表现那种节奏稍微缓和的织体来完成您的这部旷世之作,还是基于不给演奏者添麻烦为前提因素,因为一旦您写了一部作品是演奏者完成不了的,那你的作品只能够被称之为纸上谈兵了,甚至在学术界里叫做笑谈。这里我有一个好的作品可以给大家推荐一下,就是新西兰作曲家jack body的作品,他曾经用小提琴的泛音手法去模仿古希腊的一种乐器名为aodian harp(就是以前放在窗台上的一种网状的乐器,但其功能只是为了测风向用的),它分为三个乐章,全曲用得都是泛音体系来完成。还有一部作品涉及到了一半泛音体系,也是用小提琴的泛音手法来描写云南的哨片,感觉相当舒服。
6. 关于泛音体系里,可以延续到无限音长,在这里只是想跟大家说,咱们每个基音只需要涉及到第4-第6泛音就可,因为泛音是这个样子,越高,音与音之间的距离就越来越小,变化就不会很大了,其他的问题留给音响学家去头疼,咱们只需要找到自己能用的工具即可。
当然作曲者如果涉及到泛音的元素,那我想仅仅这篇文章是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的,我只是把思路留给大家,至于怎么运用,如何运用,还是需要大家在实践当中找寻经验。唯一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要尊重听众的享受、尊重演奏者实际演奏的问题、尊重最终作品呈现的音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