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古琴>古琴百科>

漫谈古琴曲《阳关三叠》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2019-07-30    提示:文中图片可全屏

  《阳关三叠》的词

  古人重离别,尤其是知己好友之间。概因古时交通、通讯极不发达,两地远隔后很难再有相见的机会,当下一别恐成永诀。江淹在他的《别赋》中说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也就是此意了。所以,有关送别的诗词在古诗词中占有较重的分量,以此为题材的佳作可以说是举不胜举。在这些送别的名篇之中,尤其以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传唱最为广泛,此诗又名《渭城曲》又名《阳关三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曲在当时就流传广泛,并谱入弦歌被我们千古传唱。它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十分恰当地道出了人们在送别之时依依惜别的真实情感。作者王维不仅在诗词上造诣颇深,而且绘画、音律均十分精通,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钱钟书先生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可以说是少有的全才。

  现在我们就将这首《渭城曲》试着解读一下。第一句“渭城朝雨浥轻尘”用极其精炼浓缩的笔法将时间、地点、天气以及环境一笔交代清楚。地点是渭城,时间是早晨,天气是刚刚下过一点微雨,环境是湿润清新的天气。一场早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的大地,使尘土不再飞扬,这可真是个远行的好天气啊!第二句“客舍青青柳色新”承上启下进一步描写环境,客舍旁青青柳树的枝叶被朝雨洗刷滋润得如同刚刚发出一般。古有“折柳送别”的风俗,所以见杨柳会有离别之感,然而作者却淡化了那种离别之情,强调柳色是一片青青,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神采。尤其是此句中“新”字的使用,给人以一种前途光明富有朝气并且充满了希望的感觉。总的来看前面一二两句以写景为主,并无太多离别之意。第三句话锋一转“劝君更尽一杯酒”,这句话讲的直白,再来一杯吧,我的老朋友!为什么呢?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啊!在关外还能寻觅到我们这样的故人么?第三、四两句互为果因,一气呵成,既突出了一点淡淡的遗憾和伤感,又没有使情绪过于激荡,可以说收发得恰到好处!

  后人所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表现出浓厚的离别之情,似乎是一种曲解。纵观此诗充满了希望,有一种生机勃勃之感,在表情达意上也体现出一种期许,毕竟诗中所写的元二是“使”安西,他是前去建功立业而并非发配至安西,所以相见有期,故读起来并无太多哀伤离别之意。

  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在立意上未必是最高,在词句上未必是最妙,在格调上未必是最雅。但是在情感的描述上却十分妥当,表现出了一种恰当的离别之情,做到了“恰好”二字。所以此诗一出,引用者十分普遍,在普及程度上更是一时无两流传甚广。这是因为它符合了大多数人送别时的情感需要,并非人人送别的对象都是知己,也并非人人在送别时都有生死离别黯然销魂之感,大多数人还是较平淡的。故此,明李东阳《麓堂诗话》云:“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

  《阳关三叠》的叠

  在唐时以诗入乐是十分普遍的现象,然而原诗一般是十分规整的七言或五言律诗,若直接谱入弦歌,则显得有些呆板,旋律也不宜展开,所以从音乐的角度来看并不适于唱奏。故此,人们用“叠”法将其变成长短句的形式进行歌咏,这样更加利于表现,也更符合音乐的规律,弦歌《阳关三叠》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阳关三叠》有诸多叠法,然而这些叠法在宋代就有一些混淆。苏轼在其笔记中讲到:“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若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及在黄州,偶得乐天《对酒》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以此验之,若一句再叠,则此句为第五声;今为第四声,则第一句不叠审矣。”

  上面的这段话说明了《阳关三叠》在宋代的几种叠法。第一种是“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此种叠法在当时十分流行,宋代词家李清照在《蝶恋花》中也写到:“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这显然和苏氏的“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是相符的。这种叠法由来已久,它是以原有诗句为单位拆字用叠,也就是将其每一句皆拆成二字、三字或四字用叠如:

  “渭城朝雨浥清尘,浥清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无故人”。

  苏氏不知有此法,故曰:“皆非是”。

  第二种“若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此则是另外一种叠法,这种叠法和上面两叠之法同属一个类型,是将原诗句再进行细分,如:

  “渭城朝雨,渭城朝雨浥清尘,浥清尘,

  客舍青青,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

  劝君更尽,劝君更尽一杯酒,一杯酒,

  西出阳关,西出阳关无故人,无故人。”

  苏氏不知有此法,故曰:“丛然无复节奏”。

  第三种,古本阳关的叠法。苏氏在后面半段文字提到的古本《阳关》倒是和清徐本立《词律拾遗》所录无名氏《古阳关》的叠法一致。也应了“听唱阳关第四声”之说。现附录如下:

  “渭城朝雨,一霎浥清尘。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缕柳色新。更洒遍客舍青青,千缕柳色新。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人生会少,自古富贵功名有定分,莫遣容仪瘦损。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

漫谈古琴曲《阳关三叠》

  综上所述《阳关三叠》的叠法总的来说可以分做两大类。其一、以原有诗句拆成二字、三字或四字,以字为单位用叠,如苏轼、李清照诗中所说的叠法。其二、增字重叠法用叠,在原句上加入了其他语言进行扩充,由诗入词以句为单位用叠,如《古阳关》的叠法。至于叠的遍数更是两遍者有之,三遍四遍者亦有之,可见叠法之丰富。刘永济先生在其《宋代歌舞剧曲录要》的总论中讲到:“我幼年在家藏《三续百川学海丛书》中,见一书名《阳关三叠》,其书所叠法很多。”由此可见在当时《阳关三叠》就已经衍生出诸多叠法,以至于可以独立成书。具体的叠法,刘氏在其著作中有着较系统和详细的论述,这里就不一一赘言。

  了解了阳关三叠的叠法后,苏轼的那段话就不难理解了,原来苏轼只是了解三叠的第二种叠法,故此才会有“非是”“丛然无复节奏”之说。若是知晓了第一种叠法,那么也自然就不会有此疑问了。其实,我们在这里不必去追寻最原始的叠法,也不必考究叠法的对错。这些叠法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丰富不断演化而成的,也许我们今天也可再演化出新的叠法。只要叠法符合艺术的规律,只要能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所喜爱也就可以了。

  (注:引号中的叠法皆引自刘永济先生《宋代歌舞剧曲录要》总论部分)

  《阳关三叠》的曲

  在弦歌之中经常会对一段旋律和歌词反复叠奏咏唱,究其原因,大约是觉得其意犹未尽,所以反复重复使其更加淋漓尽致的表现,同时也加深了人们对于音乐的理解与记忆。在这里我们介绍的《阳关三叠》是以清同治三年(1864年)张鹤所辑的《琴学入门》本为蓝本。《琴学入门》共收琴曲二十首,并附有工尺谱。此本的《阳关三叠》是一首无射均商音的琴曲,为三段体。这三段在形式上大体相同,后两段是以第一段为基础变化丰富而成,旋律上也基本接近,现在就以第三段为例,对其进行讲解。第三段从旋律上来讲分作四部分,从开头“渭城朝雨”句至“芳草遍如茵”句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旋律如同一个宛转流畅的陈述句一般平缓展开。旋律中充分地强调了商音,正如在《管子·地员》篇中所载:“凡听商如离群羊”,以此来烘托哀伤凄婉的感觉。这一部分结尾处乐句21 61 1的使用更是可圈可点,其不仅和开头时的61 21 3 2 2首尾相顾,也很自然地落到了宫音1之上,使其在旋律上显得更加沉稳,并且承前启后地为第二部分旋律展开做了铺垫,十分自然不着痕迹。第二部分从“旨酒”句开始至“期早托鸿鳞”结束。曲调一转如同一组强有力的排比句一般,从突出羽音6的八度跳跃为起始,旋律充满了张力,脱离了前面旋律中平稳的规律变得起伏波动,尤其是11 66 11 22 335 322 2这一句,变成以宫音1为基础的向前推进,使其达到了全曲的最高潮,在情感上也得到了宣泄。而且这一部分的结尾也结束在21 61 1上,使之和第一部分相呼应。第三部分从“尺素申”开始至“如相亲”句结束,这一部分旋律又从新转回到平稳的基调,如同一个意味悠长的感叹句一般,用连续的“撮”和“撞”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发出了全曲的最强音,结束在主音2的属音6上,使旋律变得稳定沉着。最后一部分从“噫”字句开始至曲终为尾声部分,用泛音的手法表现出渐行渐远的意境,且使人意犹未尽。每奏至此,便有一种“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感。其结束在主音2上回归主题。

  纵观《阳关三叠》全曲,以平实沉着的旋律,流畅自然的音韵描写出送别的气氛,很好地烘托出送别时人们的心境。作为独奏曲目亦可,作为弦歌弹唱亦可,实是有词琴曲中不可多得的一首。正如前面所讲,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在本意上或许并无太多哀伤之情,然而在配曲成为弦歌之后,对这种离别哀伤之感有所渲染,这或许是两种艺术形式组合之后的结果吧。

  宋大年二零一零年三月于郑州

相关文章 推荐

古琴曲《醉渔唱晚》赏析
人气:2519
古琴百科
古琴曲《醉渔唱晚》赏析
古琴曲《流水》乐谱及简介
人气:1821
古琴曲谱
古琴曲《流水》乐谱及简介
古琴曲《普庵咒》乐谱及简介
人气:1425
古琴曲谱
古琴曲《普庵咒》乐谱及简介
古琴曲《凤求凰》乐谱及简介
人气:1189
古琴曲谱
古琴曲《凤求凰》乐谱及简介
古琴曲《关山月》简介
人气:923
古琴百科
古琴曲《关山月》简介
古琴曲《泣颜回》乐谱及简介
人气:839
古琴曲谱
古琴曲《泣颜回》乐谱及简介
古琴曲《秋风词》乐谱及简介
人气:745
古琴曲谱
古琴曲《秋风词》乐谱及简介
古琴曲《乌夜啼》乐谱及简介
人气:725
古琴曲谱
古琴曲《乌夜啼》乐谱及简介
古琴曲《忆故人》乐谱及简介
人气:688
古琴曲谱
古琴曲《忆故人》乐谱及简介
李祥霆古琴曲《流水讲解示范》教学视频
人气:679
古琴视频教学
李祥霆古琴曲《流水讲解示范》教学视频
古琴曲《蔡氏五弄》乐谱及简介
人气:649
古琴曲谱
古琴曲《蔡氏五弄》乐谱及简介
古琴曲《阳春》乐谱及简介
人气:646
古琴曲谱
古琴曲《阳春》乐谱及简介

大家都在看

古琴隔位取音《进复》古琴减字查询

古琴隔位取音《进复》古琴减字查询

古琴减字基本字义 jnf 进复 古琴减字详细解释 是进复两字的减体式。 弹法:于按位弹得声后,即上一位有声曰进,随即归本位有声曰复,共得三声。运指先扬后抑,取音连活圆...

古琴教程 69 阅读

吴钊古琴基础教程《15.乐曲讲解与示范 潇湘水云》视频

吴钊古琴基础教程《15.乐曲讲解与示范 潇湘水云》视频

吴钊古琴基础教程《15.乐曲讲解与示范 潇湘水云》视频...

古琴视频教学 179 阅读

当代古琴人物《李凤云》介绍

当代古琴人物《李凤云》介绍

李凤云(公元 1961 年 ),天津人,现代广陵派女琴家。 李凤云于公元 1976 年考入天津音乐学院附中, 1981 年升入天津音乐学院,主修琵琶,并随陈重学琴, 1985 年毕业并留校任...

古琴名家 301 阅读

古琴谱[阳关三叠]简谱

古琴谱[阳关三叠]简谱

古琴谱[阳关三叠]简谱...

古琴曲谱 274 阅读

虞山琴派的渊源及流变考略

虞山琴派的渊源及流变考略

历来论及古琴, 虞山派是必谈的话题,然综观当今琴坛,甚至延伸到上一辈琴家,只要将他们所弹琴曲和虞山派代表琴谱《松弦馆琴谱》、《大还阁琴谱》所载曲目加以对照,...

古琴百科 135 阅读

明代传世古琴《凤凰来鸣.变体连珠式》档案

明代传世古琴《凤凰来鸣.变体连珠式》档案

《 凤凰来鸣.变体连珠式 》 年 代: 明(1368-1644) 长 宽 厚: 长 126 宽(额 21,肩 22.5,尾 15)厚 5.5 公分 漆色断纹:通体髹黑色漆,琴面呈小蛇腹间冰裂断纹,琴底为小蛇腹...

古琴赏析 86 阅读

古琴流派与传承[虞山派]

古琴流派与传承[虞山派]

虞山派 虞山琴派形成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 这是一个充满变动更替的时代。朝政的紊乱,帝王的荒淫,政教的分离,理想与现实的错位,使得士大夫的心态呈现出躁动和愤激...

古琴百科 371 阅读

古琴音位谱字《散》古琴指法减字

古琴音位谱字《散》古琴指法减字

sǎn 散 古琴减字详细解释 是散音的散字的减体式。 弹法:左手不按徽位,仅以右手个指弹弦,名为散音。下指不刚不柔,宜在岳山与一徽的中间着弦弹拨,得出中和的音声。...

古琴教程 67 阅读

古琴谱大全[石上流泉]五线谱+减字谱

古琴谱大全[石上流泉]五线谱+减字谱

古琴谱大全[石上流泉]五线谱+减字谱...

古琴曲谱 206 阅读

琴与萧的绝响

琴与萧的绝响

在我国古代吹管乐器中,箫是最具古典风味,最富文人气质的一种乐器。 早在几千年前,箫就在我国民间流传了。那时的箫均为单管的言箫。 汉代以后,出现一种等管形制的排...

古琴百科 231 阅读

古琴隔位取音《浒上》古琴减字查询

古琴隔位取音《浒上》古琴减字查询

古琴减字基本字义 hǔshng 浒上 古琴减字详细解释 是浒上两字的减体式。 弹法:或单写 午 字。按弹得声少息,即上一位有音,速过别弦接弹,这一上的声音名曰浒。取音虽直而...

古琴教程 98 阅读

古琴左手弹法《逗》古琴减字查询

古琴左手弹法《逗》古琴减字查询

古琴减字基本字义 du 逗 古琴减字详细解释 是逗字的减字体式。 弹法:或减作 左按右弹,两指相斗出声,也就是迎按位上之声,注下按位,以当本位之声为逗。与撞法不同,撞...

古琴教程 201 阅读

仲尼式古琴《音乐研究所藏雪江涛琴》高清图片及简介

仲尼式古琴《音乐研究所藏雪江涛琴》高清图片及简介

仲尼式古琴《音乐研究所藏雪江涛琴》高清图片及简介...

古琴赏析 117 阅读

传统琴曲结构简介

传统琴曲结构简介

琴曲结构 琴曲一般具有:散起、入调、入慢、复起、尾声的琴曲结构。此外还有一些远古的琴曲,从其他音乐体裁移植过来的琴曲,以及专为伴奏歌唱的琴曲等,它们又有自己...

古琴教程 193 阅读

古琴的常用材质

古琴的常用材质

历代造琴都重视选材标称琴材为面桐(梧桐)底梓,所谓阴阳材,桐木为阳材,梓木为阴材,琴面板起传音和振动发声作用,故常选质轻而传音良好的桐木;琴底板起托音(匮音...

古琴百科 122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