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源泉 更是伤害
与作家乔治·桑的那段轰轰烈烈的爱情,成为肖邦后期音乐创作的当然背景。不可否认的是,与乔治·桑长达9年的爱情生活,是肖邦音乐创作最勃发的 时期,爱情成为他灵感的源泉。然而,肖邦对性格强悍的乔治·桑在情感方面强烈的依附性,也使他的心灵更加敏感孱弱,音乐趋于沙龙化,并造就了他分裂的人 格,曾经健康活泼的音乐主旨随着情感的枯竭而渐渐流逝。
一般的男女恋情,通常男如火,女如水。然而在肖邦和乔治·桑的姐弟恋中,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了。处于主动地位的乔治·桑总是热情如火,从外乡来到 巴黎、寄居乔治·桑门下的肖邦反而柔情似水。这种曲折而变异的情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肖邦的创作路线。可以说,在相当长时间里,肖邦进行音乐创作的自 主性并不强。他的才华在得到乔治·桑滋养的同时,也被套上了一根柔软的绳索。
看看,刚刚从被当时的西欧人视为“乡下”的波兰来到巴黎的肖邦是怎样一种形象:在乔治·桑家的客厅里,浪漫主义艺术大师德拉克洛瓦为肖邦画过一 幅肖像,画上的肖邦消瘦憔悴,诗人波德莱尔讥诮说肖像上是“一个已经摸到棺材的人”。那时的肖邦得了严重的肺结核,脸色苍白,柔弱多病,但举止文雅。诗人 海涅说他有“一个柔弱、匀称但有一点病态的身材,以及高贵的心和天才”。
文弱俊美,苍白而略有病态,高贵且才华横溢,让肖邦具备了让巴黎上流社会妇女怜爱的条件。而那时的乔治·桑却爱穿男装,藐视传统,饮烈酒、抽雪 茄、骂起人来满口污言秽语。她的显赫地位和对肖邦的倾慕与推崇,足以使肖邦得以在当时巴黎艺术家成名的唯一捷径——贵族沙龙中如鱼得水。就这样,雌性化的 肖邦与雄性化的乔治·桑令人惊讶地走到了一起。肖邦拥有了情感寄托和相对安逸的生活,从而迎来创作力最为旺盛的时期。
很少有人知道,肖邦的外表与他的内心世界反差非常大。就连与肖邦共同生活了许多年的乔治·桑,也未必能真正理解肖邦,她说:“肖邦是一朵玫瑰花 的叶子,苍蝇的阴影挡住了射在玫瑰花上阳光,使肖邦呈病态、失血,乃至身亡。”乔治·桑显然认为肖邦从躯壳到灵魂都是病态的,她在与肖邦的关系中充当的是 情人兼母亲的角色。
肖邦的本质是在他写的一系列波罗乃兹舞曲中显现出来的。那些有着岩浆般热情的乐曲是肖邦内心的真正释放,成为肖邦音乐的最高成就。然而,在大多 数时候,他都忍受着内心的苦楚和折磨。他的更多作品都在副标题上注明“献给某某夫人”。他甚至承受不住与乔治·桑关系中的压力,从而与乔治·桑的女儿有了 不伦之情。此时,乔治·桑那种霸道的爱对肖邦及其音乐已经成为伤害。
这就是两个世纪前的真实肖邦。杰出与渺小并存,天才与虚荣兼具,坚强和软弱呈现在同一个人身上。要想从他的人生去理解他的音乐,线索是如此复杂。然而,也许这才是伟大音乐的魅力所在。
肖邦
(CHOPIN,1810-1849年)出身于教师家庭,六岁开始学琴,八岁首次演出,轰动华沙,被誉为“波兰的莫扎特”。1826-1829 年在华沙音乐学院深造。1830年定居巴黎,从事创作和教学。1849年在巴黎逝世。肖邦的心脏现安放在华沙圣十字教堂。肖邦的作品有钢琴协奏曲两部,钢 琴奏鸣曲三部以及玛祖卡等,曲调多样,和声优美,动人心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