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的甜蜜伪装
在无数星级酒店那光可鉴人的旋转门背后,肖邦的钢琴曲总是最恰切的背景音乐。在如今这个时代,肖邦这个名 字似乎总与高贵、优雅、闲适和不落俗套联系在一起。在许多流行文化中,如周杰伦的专辑《十一月的肖邦》和电影《不能说的秘密》里,肖邦的音乐被有意无意地 “中产化”了,成为消费主义时代的温情标签。所涉作品尤以肖邦的夜曲为甚。
肖邦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写出的音乐也确实具有诗的特质。尤其是夜曲题材,虽然并非肖邦首创,然而他却 在继承其创始人菲尔德古典结构的基础上,将美声咏叹调的旋律和气息融入其中,令夜曲具有了浪漫的美感。这些夜曲极富肖邦的个人特质,旋律悠长深广,装饰精 美,在表现手法上自由舒展,变奏手法精细,似中国山水画中自由自在的线条艺术,迷人的旋律中渗透着一种甜甜的伤感。
这种诗情画意,为肖邦的夜曲音乐披上了一层甜蜜的伪装。然而,假如只沿着这样温情脉脉的路线去演绎肖邦, 那就大大限制了音乐的格局。肖邦音乐中的戏剧张力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尤其是他所采用的和声语汇,带给了音乐最深沉的力量。虽然,这与人们一般印象中的舒 适、柔缓、催情等俗套背道而驰,然而它却是肖邦音乐中最具价值的部分。
肖邦曾说,他不喜欢没有内在思想的音乐。确实,即使在最抒情的夜曲中,他的情感浓度也咄咄逼人。而在叙事曲和奏鸣曲里,肖邦更呈现出戏剧化的一面,这些作品不同段落间的对比非常强烈,引入了许多戏剧冲突般的声音元素。
被公认为肖邦权威演奏者的著名钢琴家波里尼的演奏便与众不同,音符严谨清晰,自由速度用得很小心,却别具魔力。波里尼认为演奏肖邦首要是表达出音乐中的伟大与深刻,体现出“悲剧式的崇高”,他认为肖邦的夜曲完全有资格站在这个高度。
在肖邦的音乐肖像上,被涂抹了太多柔弱、甜美的浪漫特色,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流行歌手将它改头换面、作为专辑主打的原因。然而,只有撕下这层裹了蜜糖的伪装,才能真正读得懂他的寂寞,听得懂他的彷徨。

